[table=100%,#ffffff,,1][tr][td]
ug3lMN4UX y2hFUq
末學善行關注
溧陽烏飯的故事 在我很小的時候,就聽外婆講到了溧陽烏飯的故事:溧陽民間每年農歷四月初八,就有吃烏飯的傳統(tǒng)習俗。這個傳統(tǒng)習俗起源于目連救母的民間故事。孝子目連的母親蒙冤被閻羅王打入地下,為救母親,目連天天送飯給地獄里受難的母親,可送去的飯,都被地獄里的惡鬼奪走吃了。為了救母,目連嘗遍人間百草,終于在溧陽南山上尋到一種汁液烏黑的樹葉,然后搗汁染米,煮成烏飯送進地獄,惡鬼見了不敢吃這烏的飯。目連的母親吃了孝子送來的烏飯,直到冤屈昭雪出獄。這天,正是農歷四月初八。為了紀念目連救母,每年農歷四月初八,溧陽民間家家戶戶吃烏飯,以傳承孝道。 上述故事,在具有2000多年文明史的溧陽來說,經各個朝代,民間口口相傳至今,雖然從這個佛教故事派生出來的情節(jié)有異,但都離不開“目連救母”這一故事的核心。而溧陽代代相傳下來的故事都說孝子“目連”是溧陽人,相傳目連這位溧陽人是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。溧陽人根據目連當年在溧陽南部尋找到的“烏飯樹”的蹤跡,發(fā)現(xiàn)平橋、橫澗,天目湖,戴埠一帶的丘陵山區(qū),海拔50至100多米的灌木叢中,都有這種叫南燭葉(烏飯葉)的植物,由于人工栽培成活率低,后來采取了從山上整棵移植,才成活,而且必須移植在相同的海抜環(huán)境中,目前南燭葉已基本能人工移植了,初步形成了小規(guī)模的基地。早在唐代就有“取南燭葉搗碎,漬汁浸稻米,九浸九蒸九曝”的記載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稱:“摘取南燭葉搗碎,浸水取汁,蒸煮糯米,成烏色之飯,久服能輕身明目,發(fā)駐顏,益氣力而延年不哀”。早年,每當這一時節(jié),溧陽農家都要到南山里采摘烏飯草,用山泉洗凈,然后用石臼搗爛,加溫水細細搓揉,將葉渣濾去,放入雪白的糯米,從夜晚浸漬到天亮,雪白的糯米變成烏黑油亮的糯米,然后入鍋蒸煮成熟,即為烏米飯,俗稱烏飯。 農歷四月初八也是陽歷立夏之際,食用“烏米飯”自是有它的養(yǎng)生道理。立夏過后便是炎熱的夏天,意味著進入更繁重的勞作時節(jié),烏米飯由糯米制成,吃下一碗能夠強身健體,補中益氣,健脾養(yǎng)胃,讓人更有氣力進行農事勞作。烏飯樹葉的汁液味酸,具有益精氣、強筋骨、烏發(fā)明目等功效,且能夠防蟲驅蚊,對于長期在戶外勞作的農民來說很有用。古時老百姓的愿望是很樸素的,現(xiàn)在的人們更是享受生活的高手。美好的時代,幸福的生活,當然更加需要注意強身健體以保延年益壽。 如今,烏飯已經成為溧陽的一種特色美食。成為溧陽著名“三白三黑”土特產之首,并被溧陽的商家開發(fā)成許多烏飯系列產品,如:烏飯干、草袋烏飯、手抓烏飯、海苔烏飯、竹筒烏飯、烏飯漢堡、烏飯糕、烏飯粽系列等幾十個品種。這些烏飯品種,在制作工藝上完全傳承了古人做烏飯時要“九浸九蒸九曬,米粒緊縮,碧如堅珠”的傳統(tǒng)制作要求,把江南一帶民間已有上千年歷史、被譽為“仙家服食”烏飯打造成溧陽千年美食。讓晚清民國年代流行的一句老話“玩在上海,吃在溧陽”進一步發(fā)揚光大。令人振奮而驕傲的是,溧陽烏米飯獲得江蘇省首張安全食品獎狀,同時獲得江蘇省首張QS生產許可證,而且全省只有溧陽具備了生產烏米飯的產業(yè)鏈。現(xiàn)在商場和超市里的烏米飯都是溧陽企業(yè)生產出來的產品。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,溧陽“烏米飯”這一溧陽人的傳統(tǒng)美食,必將風靡全國,走向世界。

:@807OYzy 有需要的,請聯(lián)系奚女生:18915869067 UFY~D"%/


[/td][/tr][tr][td]
Appz1q :8!3*C-= [/td][/tr][/table]
VNEZBy"F